
利用“万物互联”和大数据,与用户建立持久联系,满足消费者情感诉求
9月12日,为期三天的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顺利收官。作为国内首个全国性“互联网+”博览会,本届博览会共吸引465家企业参展,包括国内互联网三大巨头BAT,世界机器人“四大家族”等多家海内外知名企业相聚中德工业服务区,展示最新的产品与技术。
与此同时,博览会吸引了国内外大量专家学者、网络大咖、传统企业、新兴企业从业者,他们各抒己见,就“互联网+”“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热门话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来自外部的滚烫信息技术创新力量,正与顺德高达6440亿元产值的庞大工业基础上演一次“激情交融”。那么,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工业设计行业如何乘风腾飞?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梳理博览会上多位大咖的远见卓识,以期为设计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提供参考。
与客户建立持久连接,才是“互联网+”
在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高峰论坛上,360公司董事长兼CEO周鸿祎演讲时特别强调,“互联网+”和“+互联网”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企业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销售,没有改变原来的商品营销模式和商品的本质,只能算“+互联网”;而真正的“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产品,利用互联网商业模式,把一次性销售一个产品的模式变成与客户持久的连接,从而不断地提供服务,并因此产生效益,才是“互联网+”。
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认为,“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将让我们步入一个万物相连的全新时代,强大的计算机将消费者的需求不断传输给工厂,实现智能生产,也就是C2B 时代,现在美国亚马逊、美的与阿里巴巴也都在尝试。
“互联网思维是一杯理性的凉水,解决价格、速度、数据等问题,设计思维如同一杯感性的热水,能满足用户的情感诉求,解决用户的幸福感问题。”在聆听了多场高峰论坛后,来自深圳的设计陈宁认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体验性思维,将这种思维与工业设计融合,能够带来科技、文化、生产和艺术之间的完美结合。
事实上,互联网公司与设计公司的联姻正成为一种趋势。小米收购了国内一家用户体验设计和界面设计领先的一线设计公司。公关公司蓝色光标也收购了一家美国很火的智能硬件设计公司。在广东工业设计城,也出现三家分别专注电商、专攻工业设计和偏重视觉设计的企业携手合作,探索全链条商业模式的情况。
有专家指出,未来将会有大量的独立设计服务公司被并入成长型的科技巨头。只有科技和艺术结合,才是中国设计公司、尤其是工业设计公司最终的出路。
互联网+设计,关键是触发消费者的情感体验
互联网+制造业将共同推动工业设计和交互设计的发展。当下的时代正由创意阶级——艺术、文化、设计、音乐、时尚以及一部分的工程和科技人所主导,工业设计和交互设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来自德国的多名政要、专家也强调,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的目的,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迅速传递信息,这样生产的产品能针对每位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腾讯副总裁邱跃鹏则表示,互联网的成本低,更加开放,更让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成为可能。它除了在服务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外,也在快速向一产和二产渗透。
在博览会的多个机器人论坛上,专家们也预测,未来的服务机器人将不再是人类的奴仆,而是合作伙伴,因此要更加智能,视觉交互,具备自动学习及主动学习能力。柯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副首席执行官贺万民介绍,柯马的新产品racer3虽然是工业机器人,但创新性地结合了美学和动力学,在人机互动中产生美感和境界感。
“以前更强调消费者的使用体验,现在要触发消费者的情感体验。”专程从上海前来观展的设计师海伦提出,后工业时代,用户更需要爱,需要物我的交互和情融,设计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大数据,了解消费者的取向和动向,然后想办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来自澳大利亚的设计师Vivian则总结道,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突显,设计创新首先要能为用户带来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其次符合美学标准,第三要有个性,第四是承担社会责任,如绿色、环保、节能等。只有这四点同时成立,才是真正的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