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
调研时间:今年初、8月下旬
调研地点:广州市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和单位
调研背景
今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寄语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前,广东正在奋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委第十二届四次全会强调,要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实施核心技术攻关,构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国际人才新高地,推动广东从创新大省向创新强省转变。
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近些年在培育优秀科研人才、实现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大转化方面取得了可见的成绩。但从战略角度而言,广州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其本土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初,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题调研,以推进驻穗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方向,提出科技成果生成和转化中四个环节的全链条分析,走访广州市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和单位,提出一系列有见地、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
为督办重点提案———《关于推进驻穗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在穗转化的建议》,8月27日,广州市政协在中山大学进行调研。听取了广州市科创委关于致公党重点提案的办理意见,了解到由于区域人才不足、转化平台建设难、政策制度解绑慢等问题,在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始终不足。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表示,本土科技企业高质量培育已成发展短板,市政协将进一步深化研究,力促科研成果尽快落地。
调研
供需矛盾重技术轻市场有“科学家”无“企业家”
近些年,广州区域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2013-2017年在穗16所高校孵化企业共2953家,其中在穗注册企业共1980家,占总注册量的60.65%,销售总额达60亿元。但与此同时,相关的科技转化率指标同北上深、武汉等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根据有关调查,2016年,北京受理专利申请数量为189129件,上海为119937件,深圳为145294件,广州只有99070件。2016年,北京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9家,上海拥有43家,武汉拥有29家,广州只有21家。广州的创业和股权投资机构1300家左右,约为北京的1/5,上海的1/7,深圳的1/12。
“科技成果转化是个老问题,这些年也不断在提。”广州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广州市委会主委陈怡霓表示,从目前公布的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数据来看,高校科研转化率确实有所提升,但根据实地调研发现,转化到广州市的成果仍然远远不够。“我们先后去往无线电集团、华工、复旦、交大等多个科研院所了解情况,发现广州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确实没有产生太多体量大、影响大、经济社会贡献大的成果转化项目。这会让大家感觉广州市没有发挥好资源。”
陈怡霓认为,问题关键在于互动不足,造成供需矛盾。广州市、区政府高层与区域内高校机构联手谋划科技创新布局的互动不足,造成科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持续性不够,从而造成区域内科研成果供给与企业市场需求之间产生了结构性矛盾。“科研机构以国家资金投入为轴心运转,成果中理论研究多,应用研究少。”陈怡霓说。
应用型科研成果体量不足的问题,中科招商首席管理顾问吴少凡也提出了同样观点。“科技工作者关注技术不关注市场,科研团队向企业团队转变时,缺乏企业家人才,这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
能不能培养出一批有企业家情怀的科学家,或者是有科学家素养的企业家?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表示,这类人才的缺乏是广州发展的较大短板。“比如佛山有很多民营企业,但是没有科学家的素质,停留在小打小闹层面。”他认为,企业家精神不是只搞企业,而是把专业中的价值做到灵活整合、学以致用。“深圳就集聚了一批全国的冒险家,他们始终在想该如何创新。失败了也没关系,赚到钱从头再来。”刘悦伦说。
机制束缚宁愿成果在手不做冒险转化
“此次调研中,大家还提到了担心无形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追究的困惑。”陈怡霓表示,在科研成果技术化过程中,体制机制的束缚,导致高校机构及科研人员在开展成果转化工作方面的积极性不高。
陈怡霓介绍,高校机构科技成果对外转化定价尚无准则,由于需要承担无形资产保值风险和增值压力,因此,大多数科研人员宁可将成果抓在手里,也不做冒险转化。“目前收益政策方面、个人权益保障的权威性也不足,如果承担风险和获得的利益不对等,大家都会有顾虑。”
陈怡霓表示,上海已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其中前后八次提到“科技成果转化”,内容涉及要对科技成果转化简政放权、对相关人员的奖励、收益分配及相应的法制保障等。
以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失败,将被认定为国有资产流失。“科创22条”新政在解决科技成果权益问题的同时,还将实施“投资损失”免责政策。一旦经第三方机构评估,未能成功转化的项目在免责范围之内的,将不被判定为资产流失,高校支持科研的积极性也将通过资产保值、增值得以保障。真正做到既能打破瓶颈,完成“最后一公里”难题,又能切实解决高校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为此,调研团队希望广州也可参考上海条例对政策制定进行完善。
听取了调研团队的建议后,刘悦伦表示,政策法规的明确十分必要。“哪些是国有资源?哪些是可以商业化的个人智力成果?这个要是不确定,我们还是会走回头路。”他认为,应该让科技人员在法规政策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大胆开展产业化。
“中试”匮乏中试孵化问题突出高风险项目投资不足
中试孵化,是高校机构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的关键环节,同样也是科技成果研发与工业化生产的核心纽带。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在《关于推进驻穗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在穗转化的建议》中提到,目前,广州在中试孵化环节中资金匮乏。首先,是企业对投入高、效益周期长的科技成果缺少资金投入意愿;其次,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涉足高风险的中试孵化;同时,政府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中试试验的政策环境和条件也不足。中试孵化过程中阻碍重重,最终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始终不高。
针对中试环节资金匮乏问题,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认为,可尝试设置中试专项资金或中试科研项目。以主体产业为重点,以关键技术应用为导向,建立中试公共平台群,培育主体产业群;鼓励创新联盟在产业园区建立共享中试基地,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以此加大对中试环节的资助比例。
应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为中试项目提供投融资服务。针对这一点,陈怡霓表示,积极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的参与,以此形成多元化的中试投融资新格局,将会为中试环节发展提供资金方面的保障。“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鼓励科技保险业务等行业的发展,降低中试风险。”
回应
《推进驻穗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在穗转化》一经提出,作为广州市政协的重点提案,受到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由广州市科创委牵头,会同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知识产权局、市金融工作局、市税务局等多家单位认真研究,制定办理工作方案,并成立办理工作小组。
加强战略互动培育“政-产-学-研”新体系
针对市、区政府与高校科技创新布局和科创可持续发展战略互动不足,从而造成区域内科研成果供给与企业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市科技创新委主任王桂林表示,目前已初步形成“政-产-学-研”互动体系。
“建立市长与在穗高校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校地多层次全方位协同发展机制。”王桂林表示,此举目的就在于希望开通服务高校的“绿色通道”。除此之外,将引导组建相关领域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引领中大科技成果的创新。截至2017年12月底,已围绕IAB、NEM等全市战略性新型产业领域,组建了140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名单已超过2000家。各联盟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共427项,进行转化和产业化的成果有411项,所产生的销售收入近256亿元。
同时大力推动人才引进体系建设,出台实施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1+4”系列政策。聚焦IAB、NEW等重点领域,5年支持5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每年支持1000名产业高端人才、200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把资金集中到领军项目上,每年拿出7亿元、5年共计35亿元支持产业令居人才。截至2017年,“1+4”政策总申报人数超1万人。
着眼政策法规修订条例为成果转化“松绑放权”
广州市陆续出台的《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广州市科技成果交易补助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体系。在权责认定方面,2017年4月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改革创新宽容失误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尊重市情、尊重历史、尊重改革规律,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并明确了支持改革创新、宽容失误的基本原则。
针对提案团队提出的“政策不适用”问题,目前已开展对《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后评估,并进行后续的研究修订工作。对应国家、省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最新要求,吸纳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新做法,将《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相关内容吸收纳入修订《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中。王桂林表示,《条例》现已草拟初稿,已将“成果转化”单列一章。
为充分对成果转化“松绑”、“放权”,广州市目前正探索实施中小企业“以赛代评”的新模式,探索“赛马场上选骏马”的市场化评选机制。王桂林表示,在“以赛代评”的改革助推下,2017年广州参赛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全市报名企业创历史新高,总量达3154家,占广东省总量的75%,308家优胜企业融资突破16.5亿元。
完善平台建设打造全方位成果转化服务板块
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广州已初步建立了以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广州交易所集团、汇桔网等为代表,以国有控股、民营资本共同参与的多种所有制、多层级技术(知识)产权交易体系。全市共有国家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2家、省科技服务业百强企业(机构)58家,占全省的53.7%。
据了解,目前省、市、区拟分三年投入1.8亿元支持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目前已落户南沙,中心经营班子团队已就位,并与高航网、猪八戒网成立合资子公司,初步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海内外技术转移机构关系网络,逐步形成“一站式服务、全生命周期、全要素链条”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服务业务板块。
加大“中试”扶持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
中试环节资金不足,首先应拓展融资渠道,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投创投中心自然是重中之重。正式印发的《广州市支持创业投资机构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作为中心行动计划,进一步集聚风投创投资本。据统计,目前全市各类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从2012年的10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不到300亿元,迅速发展到目前近5000家、管理资金规模近8000亿元。
同时,科技信贷行动计划、新三板挂牌为抓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行动计划、科技保险补贴等多项计划的有效实施,在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方面都带来了明显的利好,为成果产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决策参考
●加大科技创新领域改革力度,进一步“放权”和“松绑”:
改革创新科研评价体系和经费使用管理方式;推动尽快修订《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培养冒险精神的企业家精神。
●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供给:
优化提升孵化育成载体;积极布局重大创新平台;提升引才聚才工作。
●开展在穗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转移转化经验与模式:
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探索打造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进一步完善技术产权交易体系,更好助力成果转化:
加快推进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实施好科技服务专项;完善市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工作机制。
●加大金融资本引导力度,满足成果转化各个环节投融资需求:
出台相关引导文件;启动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扩大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继续做好资本对接等服务。
●启动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将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扩大到10亿元,争取到2018年底累计撬动银行发放贷款金额超过100亿元。支持企业上市融资。2018年争取新增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0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10家,争取培育不少于10家科技创新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