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为表里的产业与就业,从人员流动看广州经济新动向
来源:南方+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1日

文章来源:南方+

4月16日,广州统计局发布了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解读,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通过数据和图表,综合反映了新常态下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新成就。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广州的行业发展“多点开花”,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造就了不同行业的增速出现分化。

与之相伴出现的,是广州就业人员在行业间的大规模流转。具体表现为,第二产业释放出的劳动力资源,由第三产业吸纳。一方面,这说明了广州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由过去的体力输出,向脑力、智力输出转变;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对人力需求的一增一减,也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提质增效。

法人单位五年增长近三倍彰显市场活力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广州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全市法人单位在数量上进入高速增长期。

2018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75.16万个,比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55.24万个,增长2.8倍,年均增长39.4%。

法人单位数量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单位占比继续提高。2018年末,全市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数量为64.84万个,占全部单位的86.3%,比2013年末提高了5.7个百分点。

从区域分布看,在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影响下,广州法人单位的分布格局实现了优化。广州各区立足区位特点和优势,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从数量上看,天河区、白云区、番禺区三足鼎立,法人单位数分别为18.93万、13.32万和8.63万;从增速上看,南沙区一马当先,法人单位数增长10.9倍。

从法人单位的登记注册类型看,广州私营企业发展最快。私营企业法人单位数及从业人员数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数量最多、比重最大、增速最快,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

从行业分布上看,法人单位出现增速分化,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速较高,2013年来分别增长6.3倍、6.0倍和5.6倍;采矿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制造业增速较低,分别增长1.1倍、1.1倍和1.2倍。


五年来,在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的引领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紧抓机遇,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8年末,广州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法人单位数量增长6.3倍;从业人员达53.74万人,增长1.4倍。

广州市各类法人单位中,企业法人比例继续提高。2018年末,全市共有企业法人单位72.01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54.13万个,增长3.0倍,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从89.8%提高到95.8%。这与“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有关。

其中,新零售企业法人单位数高速增长,成为商品消费市场保持兴旺的有力支撑。2018年末,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6.17万个,较2013年末增长2.5倍。

工业企业升级造就用工缩减、研发加大

2013年以来,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逐步体现之后,广州工业企业提质增效,传统产业积极转型升级,落后产能淘汰速度加快,生产机械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全市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减少较为明显。

广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广州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77075个,比2013年增长1.2倍。

“国退民进”呈现出广州市场化改革的成效。2013年到2018年间,广州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数量分别为156个和267个,分别比2013年下降25.4%和29.9%。同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高。2018年,广州市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比2013年增长1.2倍,占99.1%。

工业企业数量提升的同时,从业人员数量却显著下降。2018年,广州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80.64万人,比2013年下降18.1%。这主要源于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大幅下降。

2018年末,广州市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等4个行业从业人员比2013年下降36%以上,该4个行业合计拉低全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增速(相比2013年)12.1个百分点。

工业从业人数的变动折射出广州机器换人、结构优化的持续调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还显示,广州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迅猛,在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力度不断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下称“R&D”)经费总量和投入强度(与营业收入之比)均创新高;文化服务业高速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占2018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13.2%,比2013年占比提升2.5个百分点。广州高技术制造业六大行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的企业数量,占据前两位。两大行业营业收入合计占全市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的近九成。

对于企业而言,规模意味着体量庞大,而研发则决定了发展前景。近年来,广州企业企业R&D经费投入增长较快、投入相对集中、R&D人员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267.27亿元,创历史新高。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合计9.56万人,比2013年增长29.1%。

“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的R&D经费支出,合计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的49.8%。

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新高地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工业,现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发展阶段,释放了大量劳动力。那么,这些劳动力资源将如何安置?第三产业就业“就业蓄水池”作用,此刻得以突显。

2018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888.50万人,比2013年末增加209.65万人,增长30.9%。这说明广州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增加。


具体到各个产业,广州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为248.67万人,所占比重由2013年的39.3%下降至2018年的28.0%,下降了1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为639.83万人,所占比重由2013年的60.7%上升至2018年的72.0%,提高了11.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是广州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的缩影。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还显示,就业人口逐渐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聚集。

从广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从业人员情况来看,受广州市“去产能、调结构”政策等因素影响,就业人口逐渐向新兴生产性服务业聚集。

近五年来,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引领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走强。与2013年末相比,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增速较快的前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30.93万人,增长1.4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24.00万人,增长1.0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35.03万人,增长67.8%。


就业人口发生迁移与广州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新引擎密不可分。当前,广州服务业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发展潜力不断释放。

数据显示,服务业单位数量规模明显增大,已成为广州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体。2018年,广州市服务业法人单位合计34.4万个,比2013年增长4.1倍;服务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4055.08亿元,较2013年实现了86.0%的高速增长;服务业法人资产总计70620.67亿元,比2013年增加35183.15亿元。

广州的第三产业中,从营业收入规模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四大行业,实现营业收入合计11906.34亿元,占全市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84.7%。

从营业收入增速来看,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最快,2013-2018年平均增速为24.9%,其次分别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1.9%),教育(21.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9%),年平均增速均超过20%。

本文链接:http://gzoutsourcing.cn/Article/20200421/24501.html 点击复制链接